公安部:侵犯个人信息案件高发且迅速增长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武晓莉)日前,公安部通报了全国公安机关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的十起典型案例,以公民个人信息为目标的案件高发并呈迅速增长态势。
据介绍,2021年和2022年,公安机关侦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案件数同比均快速上升。此类案件涉及的领域也愈发广泛,覆盖政府、医疗、教育、房地产、物流、电商等多个行业。以公民个人信息为核心,滋生出电信诈骗、骚扰电话、抢号抢票、网络水军、“人肉搜索”“呼死你”“薅羊毛”等一系列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黑灰产业。
从此次公布的案例来看,犯罪分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法复杂多样,如假冒电商客服骗取信息、利用黑客技术盗取信息、行业“内鬼”泄露信息、手机APP非法采集信息等。犯罪链条也环环相扣,窃取、倒卖、推广、洗钱、加工等分工明确,形成了庞大的“地下大数据”产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已然成为黑灰产业的“孵化器”和“瞄准镜”,严重侵害了公民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破坏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
据介绍,2016年以来,公安部每年组织“净网”专项行动,依法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尤其近3年来破获案件数量和抓获人数连续突破新高,自2020年以来已累计侦破案件3.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4万名,查获手机黑卡3000余万张、网络黑号3亿余个。同时,通过防管结合,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制定印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认定方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池围规定》等文件。
公安机关打击黑客犯罪,侦破一批利用木马病毒、钓鱼网站、渗透工具、网络爬虫等黑客手段窃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重拳打击行业“内鬼”,2020年以来抓获电信运营商、医院、保险公司、房地产、物业、快递公司等行业“内鬼” 2300余名;锚定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重点网络平台,抓获一批数据中间商和物料供应商;紧盯ChatGPT、云计算、区块链、“AI换脸”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侦破一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新型案件,同时循线深挖下游犯罪线索,连带破获大量电信诈骗、套路贷、网络盗窃、网络洗钱等违法犯罪案件。
针对公众反映强烈的快递信息泄露引发电信诈骗的问题,公安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家邮政局联合开展邮政快递领域个人信息泄露治理专项行动,共侦破窃取、贩卖快递信息案件20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44名,其中快递公司内部人员240名。
针对“AI换脸”导致公众被欺诈的问题,公安机关发起专项会战侦破相关案件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15名。针对装修、贷款等骚扰电话的问题,公安机关联合工商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惩处一批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金融公司、装修公司、物业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循线打掉多个电话推广犯罪团伙。
此外,公安机关同步开展行政执法工作,近三年巡查互联网企业5.5万家,办理行政案件1.3万余起,处罚一批超范围采集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机APP运营公司,修补安全漏洞3000余个,督导互联网头部企业完善用户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制度。
公安部提醒,公众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有关企业要提高责任意识,落实安全保护措施,规范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相关从业者要树立法律意识、敬畏意识,不要违规收集、倒卖公民个人信息,切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